自1997年5月1日规范《珠宝玉石称号》生效实施后,在翡翠商品的标识标签中,已取消了翡翠A货、B货、C货和B+C货的称号标注,而用“翡翠(处理)”概括并取代了翡翠B货、C货和B+C货。在2003年的新版规范中,对翡翠的质量作出了更严厉的要求:将过去视为A货的漂内翡翠、浸蜡翡翠也归为“处理”翡翠。判定书上,珠宝玉石称号后面没有括号注明,则表明这块翡翠是天然物品(真货)。如标签上物品的称号为“翡翠戒面",则表明该物品是天然翡翠制成的戒面,此翡翠没有注过胶,也未染过色
翡翠处理是不被翡翠业内人士认可和接受的一种非传统制作办法。尽管翡翠处理也有添加美感的效果,但是它的美不自然、不真实,并且,翡翠处理降低了翡翠的耐用度和使用、收藏价值。上面提到,翡翠处理是指在翡翠饰品的制作和加工的过程中,用强酸长时间地浸泡翡翠原料,溶解了许多翡翠外表和内部的赃物,破坏了翡翠结构的优化办法。
翡翠漂白后充填胶料,也被称为“处理 ”,染色、辐照、覆膜等均归于处理的范畴。从来没有规定过禁止出售处理过的翡翠,但要求商家要对人工处理的的情况进行标明。一起,出售者有职责和义务向购物者解说、说明本相。因为,知情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,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。在此前提下,才或许防止欺骗行为。经过处理的翡翠或许具有很好的外观特征,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赏识价值,但与相同规格、相同样式、相同色泽的天然品相比,其收藏价值要大打折扣,其合理的成交价格要低得多。对此,消费者在购物时,更好能够自己判定、判别这块处理翡翠是否值得购买,要做到心中有数。
但是经过处理的翡翠一般都是经过人工染色过的翡翠,这种翡翠假如咱们长时间佩带的话会对身体造成严峻的伤害,一起染色剂也有或许会刺伤到人体的皮肤,因而一般是不建议我们购买这种经过处理过后的翡翠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学知识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12.net/zsbk/58078.html